肉锥花与生石花同为番杏科植物,二者品种丰富,形态奇特,都是高度发展的“拟态”植物,均因外形酷似精美的小石子而被称为“卵石植物”。用小盆栽种,并在盆面铺上一层小石子,如同有生命的工艺品,极具自然情趣。国内外有不少多肉植物爱好者专门收集栽培此类花卉。
肉锥花为番杏科、肉锥花属多肉植物的总称,其品种繁多,形态也有一定的差别,共同特点是植株小巧,根上面直接长有一非常肉质的对生叶,叶形有球形、倒圆锥形,其下部联合,浑然一体,顶部有深浅、长短不一的裂缝,颜色有暗绿、翠绿、黄绿等色,有些品种叶片上还有花纹或斑点。花从叶顶的裂缝中长出,直径0.8厘米至3厘米,花色有白、黄、橙、粉红、红、紫红等,花期秋、冬两季,通常在天气晴朗、阳光充足的白天开放,傍晚闭合,如此昼开夜闭,单朵花可开放4天至7天,若遇阴雨天或栽培场所光线不足则很难开花。此外还有芳香品种和夜晚开放的品种。肉锥花的品种很多,从肉质叶的侧面看大致可分为三类:球形,其裂口不明显,仅在顶部中央有一很短的浅沟,其余的部分都连在一起,成为球状、扁球状或陀螺状的植株体,主要品种有‘清姬’、‘雨月’、‘小纹玉’等;鞍形,裂口较明显,宽而不深,两边凸起部分比较圆钝,主要有‘群碧玉’、‘口笛’、‘阿多福’等品种;铗形(剪刀形),裂口较深,两边耸起较高,而且多为圆锥形,主要有‘少将’、‘舞子’、‘寂光’等。
肉锥花的绝大多数品种产于南非,喜凉爽干燥和阳光充足的环境,不耐寒冷,更怕酷热,怕水涝,耐干旱。夏季高温时植株处于休眠状态,可放在通风凉爽处养护,避免烈日暴晒和雨淋,也不要浇太多的水,只有当土壤过分干燥时才浇少量的水,经验不足的养护者甚至可完全断水,以防腐烂。到秋凉时植株开始生长,并绽放出美丽的花朵,可移到光线明亮处,并适当浇水,长势好的植株可每月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,开花时注意掌握时机进行人工授粉。冬季要求有充足的阳光,夜间若能保持12℃以上,白天在20℃以上,可正常浇水,并酌情在天气晴朗的上午施些薄肥。若维持不了这么高的温度,就要控制浇水,停止施肥,使其休眠,也能耐5℃至7℃的低温。春季随着植株的生长,果实逐渐成熟,应注意采收。到了春末夏初,大多数品种的老叶逐渐变薄,2对新叶在老叶内逐步形成,而老叶越来越薄并萎缩,最后像一层皮包裹在新叶外面。秋凉后新叶进一步长大,胀破老叶,脱颖而出,而老叶就像动物蜕皮一样全部蜕掉。栽培中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避免雨淋,土壤也不能积水,生长期要多接受阳光的照射,否则会造成植株徒长,不能开花。根据不同的品种和生长情况,每1年至2年翻盆一次,盆土可用腐叶土加1/2左右的粗沙或蛭石,不论是粗沙还是蛭石,都要有较粗的颗粒度,不能过细。近年还有人用仙土、赤玉土的等人工合成材料栽种,效果很好,惟有成本太高。
生石花又名石头花,为番杏科、生石花属多肉植物的总称,品种也很多,与肉锥花相比,生石花具有肥大的主根,但主根上很少有侧根,只是在逐渐变细的主根末端有少数须根连着毛细根。地上部分是两片对生联结的肉质叶,形似倒圆锥体,叶色有浅灰棕、蓝灰、灰绿、紫红等变化,顶部近似卵形,平或凸起,上有透明的窗或半透明的斑点、树枝状凹纹,可透过光线,进行光合作用。顶部中间的小缝隙较长,花从这条小缝隙开出,花色多为黄、白色,罕有红色,花径3厘米至5厘米。花朵通常在天气晴朗的午后开放,傍晚闭合,如此持续4天至6天。主要品种有‘露美玉’、‘琥珀玉’、‘曲玉’、‘日轮玉’、‘李夫人’、‘大内玉’、‘红大内玉’等。
生石花原产南非及西南非洲的干旱地区,每年的春季植株开始生长,原来的老植株皱缩并被新长出的植株胀破,新植株生长很快,长到一定时候,它又会皱缩并裂开,再长出两株小的生石花。这种“一分为二”生长方式犹如某些动物的蜕皮,非常有趣。与肉锥花相比,生石花对光照的要求较高,只有在较强的阳光下,其表皮颜色和花纹才能有突出的表现。由于主根较长,只有末端的少数须根才能吸收养分,所以栽种时要用较深的花盆,培养土也要放在盆的下半部,上半部可放些石子等,以固定植株。其他莳养方法同肉锥花。
肉锥花和生石花的繁殖以播种为主,可在春、秋季节进行,种子细小,播后浇水时应采用“洇水”的方法,将花盆放在盛有水的盆中,使水从盆底的排水孔中慢慢洇湿土壤,苗期管理也用此法浇水。也可结合换盆进行分株,方法是将丛生的植株分开,稍晾1天至2天,等伤口干燥后栽于盆中,栽后不要浇水,以防腐烂,过3天至5天后等盆土稍干燥后再喷少许的水,以后保持盆土半干,使其发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