丝兰与凤尾兰同为龙舌兰科、丝兰属常绿灌木。不仅同科、同属、同乡,而且姿态、习性也极相似,品种名称也常混同。仔细观察,却有细微的差别。
丝兰,肉质须根系。幼时茎极短,叶常擦地面丛生。茎老大延伸而成小乔木状,高约2米,茎皮暗褐色,纤维质,极少分枝。叶剑形,长30厘米至60厘米,宽约3厘米,厚革质,挺拔而坚硬,先端渐尖成针刺状,叶面灰绿色,两面稍被白粉,边缘具分离的白色纤维质丝状物,故又名毛边丝兰。大型圆锥花序自叶丛中抽生,具粗壮的总梗,直径约3厘米至5厘米,黄绿色,质地松软,每株可抽生1枝至2枝,常高出叶丛一半以上。花侧生于花梗的四周,具短梗,花冠杯状,乳黄色,下垂生长,花瓣6片,自下而上逐朵开放。蒴果椭圆状卵形,在北方因花后气温下降多不结实,花序总梗也随之干枯。花期9月至10月,前后可开1个月左右。变种斑叶丝兰,叶面具黄色或白色条纹。黄边丝兰,叶缘黄色,先端略圆,而且细尖,基部略带红晕。
凤尾兰,亦称厚叶丝兰。茎高3米以下,单生,不分枝。叶坚厚革质,长50厘米至80厘米,宽5厘米至7厘米。叶面有皱纹,浓绿色,被少量白粉,坚挺斜伸,叶缘光滑而无白丝,通常具疏齿,老时具少量丝线。夏秋间开花,花茎自叶丛间抽生,直立高1米至1.5米,花下垂,内缘纯白色,外缘绿白色,略带红晕,花径8厘米至10厘米。蒴果干质,长圆状卵形,有沟6条,长5厘米至6厘米,不裂开。变种有小型凤尾兰、斑叶凤尾兰等。
丝兰属产北美、中美,生性强健,喜阳光,不耐阴,耐干燥寒冷,也耐水湿。在我国南北庭园中均有栽培。在华北地区的庭园背风向阳地段可露地越冬,在开阔地段和风口处需加保护。在东北和西北的高寒地区需将植株起坨贮藏越冬。对土壤要求不严,能耐酸碱,也耐瘠薄,地栽以土层深厚、疏松肥沃的沙壤土表现为好,盆栽可用普通培养土,下垫一些长效肥料,长势健美。
丝兰与凤尾兰多年生老株靠近主茎的根际处,每年可发生1个至2个根蘖苗(吸枝),待其长到30厘米后可进行分割另栽。如需大量繁殖,可采用埋茎法,先将多年生老茎割下来,截成5厘米至6厘米长的茎段,直立埋在旧盆土中,顶端微露(似露不露),放在阳光下,保持土壤湿润,在高温时节两周左右即可发根,同时萌发抽生幼茎,还可将茎段插入水中,经常换水保持清洁,发根后及时上盆栽植。
每年入冬前追施一次有机肥料,随后冬灌。北方地栽培土,盆栽入冷室防寒。高寒地区起坨放入地窖贮藏越冬,南方则常绿越冬。来年早春充分灌水,花期注意防风,以免花莛折断,其他管理均较粗放,也很少发生病虫害